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谷歌情境劇Google Situation Comedy












Year/  2013   Media/  Animate,Video   Time/  05:30



我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了一封信,這封信是越南移民Ha Minh Thanh(志明)在福島擔任警察工作時,寫給一個在越南朋友的信。
這封信闡述了一個在災難時,作者親身經歷過感動人心的美麗故事,雖然出處不明,但沒有人去懷疑它的真實性,而使它作為一個被需要的範本流傳在網路上。 我將文本拆解,將信中的關鍵詞利用Google搜尋出對應的圖片,再將每個搜尋後選出的圖片製成元件,編排成一部不同原文本敘事的影片,同時用Google翻譯器的朗讀功能將信語音化。試圖使觀者在看到影片時透過電子口述(一封描述災難現場的情境書寫)與影像(經由關鍵字對位的隨機圖像),在聽覺與視覺的即時理解產生對事件的想像空間。
對於大多數從未親臨事件現場的我們,只能透過媒體去建構對世界的認知;使用搜尋引擎便能夠達到無身體、無疆界、無距離的接收型態,那是一張精密紮實而廣闊的網,無盡地向外擴散。這其實成為一種相互矛盾的作用力,因為網路介面,我們好像身在現場,卻又離真實越來越遙遠。

  Accidentally, I saw a letter on the Internet. The letter was from a Vietnamese immigrant, Ha Minh Thank, who worked as a police officer in Fukoshima, to a friend in Vietnam. The letter described a beautiful and touching story experienced by the writer during the disaster. Though the source was unidentified, no one ever doubted its truthfulness, which allowed it to spread through the Internet. I deconstruct the content and searched the keywords on Google, and then used the pictures found as components to compose a film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meantime, I also used the reading function of Google translator to vocalize the letter, intended to create a space for viewers to imagine the event through audio and visual simultaneous comprehension: while watching the film, the viewers receive both electronic dubbing (a letter’s situational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 of the disaster) and images (random pictures found by the keywords).
   For most of us, we didn’t experience the event in person, but only comprehended the world through the media. By using search engines, we receive information without boundaries and distances, nor restraint from our bodies. It is a solid and sophisticated net, stretching out endlessly without limitation. This force in fact is an interaction with conflicts: the Internet seems to bring us to the scene, but also takes us away from the reality further and further.

風景寫生Outdoor Sketch




那些人教我們的事Something they taught us




Year/  2012    Media/  Acrylic,canvas   Length/  53x45cm




那些照片在網路上流傳著,有關福島核災的那些照片:那時的福島烈士們。
我想去描繪他們的照片,用自己的方式。
想著或許畫過之後就不會那麼難以接受也說不定:關於那些只不過是影像的事實。他們成為網路上的單薄圖檔,並且稍縱即逝。

那些烈士們的身影,隔著螢幕看他們好近好近。



開幕演出Opening Performance



Year/  2012    Media/  Acrylic,canvas   Length/  91x72.5cm

當我流覽過去照片的時候,過去記憶充斥腦海宛如影格般快速閃動,對我而言記憶總是像被挖空怎麼樣也填不滿的時間帶。

影像再現了記憶片段,然而那依舊是片段,而我試圖去填補跟拼湊、將它重製成可以辨識的美好想像。照片本身是記憶的碎片,而我又將那進行了更碎裂的拆解。

一張張的照片就像不同的時空穿梭其中,我隨機擷取了照片中的區塊,它們就像演員被安排在舞台上演出一場即興劇,我試圖在其中置入一種文字與空間的流動,期待它們在畫面上的重新組合可以進行原本記憶沒有的不同的對話。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冷距離Cold Distance


















 Year/  2012   Media/  Animate,Video   Time/  03:34

我一直試圖訴諸語言以及文字系統來溝通,所以置入許多自我詮釋後的符號在畫面之中,而那些經驗符號就成為了個人的語言系統重新組構,在主體與客體之間來回穿梭。

我期望讓觀者看到一個新的語言狀態,那像是個人密碼又像是共感的象徵符號,當它們不斷出現又貌似指涉客觀事件時,能拼湊出的似乎只剩下一個無法訴諸語言及文字系統的感覺。

我想讓人抽絲剝繭的找尋線索,然而唯一的線索是無可依靠的符號,那會產生一種斷裂感,或許跟生存是同一件事,我們可依循的就是這個表象所給予我們的一切,但那也卻不可相信。 

XX示意圖 XX Diagrammatic Sketch




































Year/  2012   Media/  animate,video   Time/  03:28

雖然記憶可以隨時被提取,但也只是提取了有印象的部份,純然只有非實質存在的影像跟聲音等感官,真實身體卻永遠無法回到當下的時空,而我一直想透過某種非現實的方式來回到那些已經再也不能觸及的當下。

那是一種物質性的想像,當觸目不及的過往瞬間不斷的重複快速、宛如影格撥放時,一個當下的感性無法被解套,我們似乎只能用理性層面與自我對話,唯有客觀與理性是可以暫時解決,而且可以與外部溝通的方式。

我想要呈現一個兩種極端狀態的對比和呼應,理性與感性究竟是完全對立的、還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我沒有預設問題的結果,只是想在這樣的溝通形式中給出開放的詮釋空間。